这样也行?(中印战争)中印战争之后为什么不

1962年11月21日,在中印双方交火的第32天,就在印度政府上下准备“首都新德里保卫战”时,中国政府却突然命令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、后撤。为何急忙撤退?的确大捷,但也危机四伏,稍不注意就可能是万丈深渊。

一、势头正旺之际选择撤退,中央决策层“糊涂”了?

1962年10月20日凌晨,解放军拍案而起,和印军交火。压抑已久的怒火,在这一刻终于得到了释放。

为了迎接这一天,我们等待了很久,也做了很多准备。

为了迎接这场战斗,我们在中印边境线上专门组建了一支新的军队——藏字419部队。这是一支由解放军精锐部队组成的部队,下辖3个步兵团,分别是原解放军第18军第154、第155、第157团,共计8000多人。该部队是在中央军委“精简机关、充实连队、保留骨干、加强基层”的指示下组建起来的,随便拎出一个人来都是精锐中的精锐。

不仅如此,中央军委还往西藏地区调集了其余22000多人的部队。其中不乏有炮团这样的重火力部队。

这样也行?(中印战争)中印战争之后为什么不

虽然当时印军也在中印交界线上陆续投入了30000多人的精锐部队,还动用了空中力量进行后勤运输,但他们过度骄傲、兵力分散、指挥不力,不是解放军的对手。在双方交手的32天时间里,印军有4885人被击毙、击伤,另有3968人被俘。

在中印双方交火的第30天的时候,解放军已经将战线推进至中印边境线附近,缴获了印军大量物资。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解放军将会继续向前推进,给印度一个狠狠的教训的时候,中央军委一道撤退令发出,全球都为之震惊。

他们一方面是震惊于中国是不是决策层“糊涂”了,竟然会在占据绝大优势的时候选择结束战争;另一方面,他们震惊于中国的气度,印度在中国边境骚扰已久,竟然就这样放过他们了。

我们的决策层“糊涂”了吗?不!中央军委是在高度清醒的情况下,做出撤退决定的。

早在1962年10月20日中印前线部队交火之前,毛主席就对这场即将发生的战争进行了定位:

“这场战争性质特殊,我们是为了达成政治目的才向印军进行自卫反击的,所以点到为止。在印度骚扰我方边境地区的多年以来,我们想了很多办法,就是想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。偏偏印度都不干,蓄意挑起武装冲突,且越演越烈,真是欺人太甚。既然他们非打不可,那我们只好奉陪到底了,来而不往非礼也。俗话说不打不成交,也许我们反击一下,边境才能安定下来,和平解决边界问题,才有希望实现。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,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,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。”

这是我们当初决定向印军进行反击的初心,也是我们在战斗中一直坚守的政治站位。所以当战斗持续至1962年11月21日,解放军恢复对中印边境习惯线自己一方领土控制的时候,中国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撤军。

这样也行?(中印战争)中印战争之后为什么不

二、部队疲乏,难以继续推进

经过这样一打,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。

要知道,当时中国的国力并不强盛,刚刚从自然灾害中挣扎出来,工业、经济发展在亚洲地区甚至都排不上号。而印度却发展得如火如荼,甚至还计划跻身“世界第三强国”。而在这样的情况下,中国仍敢向印度发动反击,并且取得反击作战的胜利。能够在自身发展困难的情况下实现这样的成就,国际社会上的很多国家都对中国刮目相看。

我军在宣布后撤的同时,也将之前缴获的印军装备、印军俘虏一并送还,这样的做法更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。

从政治层面来看,中国在1962年的这场战斗中是非常成功的。

当然了,对于中国军队的撤退,当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示不理解。他们认为,中国军队当时在中印边境势头正旺,如果继续乘胜追击,肯定会获得更大的战果,都认为中央决策出现了错误。

事实真是如此吗?解放军如果在1962年继续向前推进战线,会获得更大的战果吗?

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:

首先,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,解放军作战部队已经达到了战力极限。虽然在战后总结的时候,不少解放军指战员和战士都说当时在战斗中非常轻松,但实际上在32天的时间内,解放军上下都处于战时高度紧张的状态,休息时间很少。

再加上部队在战斗中的任务也不轻松,很多阵地上都有海拔超过4000米的大山。要完成这样的任务,在正常环境下也有一定的难度,更何况当时我们的部队还是在低温、缺氧的高原环境。

这样也行?(中印战争)中印战争之后为什么不

即便战士们已经适应了高原的气候,但毕竟环境恶劣,战士们能坚持作战32天已经很不错了。另外,我们在32天的时间内歼灭、俘虏了将近9000名印军,但这对数量众多的印军来说,只是一部分,他们还有大批武装部队在后方严阵以待。

在印度境内的平原地带,印军的坦克、重炮、飞机正在等待我们,他们的人数达到了当时参与战斗的30000名解放军的十倍还多,虽然在我们境内也有上百万的武装部队,但受到气候、运输能力等条件限制,能用于和印军在高原地区对抗的解放军部队并不多,能够在当时的战争中往高原地区集结并保障30000-50000人的部队就已经是极限了。

再看印度方面,虽然他们在32天的战斗中表现得非常弱,但可能是受到了高原气候和指挥失误的影响。一旦解放军继续进攻,印军在平原地区可能会调集更多的部队,甚至空中力量向我们进攻,而我们到那时候是处于远离本土作战的状态,各方面都不适应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很难能想象出印度在国家危亡的时候会做出什么疯狂的行为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继续进攻,我们恐怕就不会像在32天的战斗中那样顺利了,以牺牲722人,受伤1697人的代价击毙、击伤印军4885人,俘虏印军3968人更是难以实现的目标。所以综合来看,解放军当时的情况并不适合我们和印军进行长期作战。

这样也行?(中印战争)中印战争之后为什么不

三、后勤、气候皆难关,稍不注意人地两失

再一个就是,后勤保障极其困难。1962年我国工业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,但发展速度较慢,部队的运输车数量少,且在高原地区缺氧环境下工作困难,基本上从高原-内陆交界区用汽车运一车油到西藏首府拉萨,就需要消耗掉半车油,更别说继续从拉萨往中印边境线上运送了。

由于西藏刚收复不久,对当地的开发还很少,公路里程更是少之又少,要想运送物资,只能走一些土路。多方面的情况都不允许当时的部队使用运输车队直接进行物资运送。针对当时的情况,解放军前线部队只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,将大部分的车辆都调集至后方,从内陆将物资运输至高原入口处。

至于后续的物资运送,就只能自己想办法和发动群众了。另外,当时中国对石油资源的开发、探索技术尚不完备,国家的石油资源非常有限,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对我们进行封锁,在这样的情况下,我们只能靠自己。

所以解放军的后勤保障工作,基本上都是靠人力和畜力完成的。根据相关资料记载,解放军在1962年10月20日战斗开始之前,动员了西藏地区大量民众帮忙运送物资,甚至连4岁的小孩子都在帮忙往前线运送物资。

如果继续进攻,后勤补给距离将会延长,继续靠人力、畜力不是长久之计,无法保障长期作战。

反观印度,解放军再往前走,就进入印度大平原地区,在这里他们能够使用汽车运送物资,像坦克一类的重型武器也能够派上用场了。到那时候,我们的装备和物资的运送将更加困难,很难保证及时运送到位。

最后是自然气候的挑战。1962年解放军将印军赶出边境线的时候已经是11月21日了,青藏高原已经进入雪季,如果继续进攻,解放军在作战的时候还需要面对漫天大雪。而前方还有一段距离的山地气候,这对我们的后勤、装备、战士都属于巨大的挑战。

这样也行?(中印战争)中印战争之后为什么不

大雪会将公路彻底封堵,部队要想继续向前推进,只能步行,而我们普通的冬季服装完全不足以抵御西藏地区的严寒。就算是解放军历尽艰辛踏雪作战,还需要面对雪崩这一潜在危险。

炮弹的震动极易引起积雪松动、滑落。在32天的战斗中,就有一部分部队后续部队遭遇了雪崩,当时负责开路的15名战士永远的留在了积雪之下,至今连尸骨都没有找到,造成了非战斗性伤亡。如果继续向前作战,这个数字将大大增加。

直到今天,我们仍然无法克服西藏地区的恶劣气候条件,更别说几十年前的水平了。

另外有一点需要做出特别声明,当时尼赫鲁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已经感受到了危机,不少印度高层都已经将家人送出新德里避难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知道尼赫鲁会做出什么疯狂的行径,毕竟他已经穷途末路,“光脚的不怕穿鞋的”,我们无法预料即将面临死亡的尼赫鲁会做出什么行为。

所以中央军委在当时选择了撤退。在解放军撤退后的一个发现,也恰恰论证了撤军的正确性。

当时美国航母已经开进了孟加湾,企图干预中印作战;另一边苏联也在紧锣密鼓的准备给印度提供新式武器;英国像印度的交付的新装备甚至已经运抵印度港口。这样的条件完全不利于继续作战,如果一意孤行,很可能会面临人地两失的下场。

这件事风险过大,得不偿失。

相关推荐
新闻聚焦
猜你喜欢
热门推荐
 
Ctrl+D 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,全面了解最新资讯,方便快捷。